三鬴
基本解釋
亦作“ 三釜 ”。1.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數量。《周禮·地官·廩人》:“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 鄭玄 注:“此皆謂一月食也。六斗四升曰鬴。”
(2).喻菲薄的俸祿。《莊子·寓言》:“ 曾子 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 宋 王安石 《酬鄭閎中》詩:“三釜只知為養急,五漿非敢在人先。” 明 邵璨 《香囊記·逼試》:“事親未得榮三釜,教子空勞授一經。” 清 柯煜 《述懷》詩:“三釜計不就,五畝遄歸休。”
成語(Idiom):三鬴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w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事物三番五次地來回做同一件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次數,意味著多次重復;“鬴”表示來回往復。三鬴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反復做同一件事情,沒有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反復無常、猶豫不決,或者某事重復發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鬴常常用于描述某人在做決定或處理問題時反復無常、猶豫不決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事多次發生或多次重復,強調事情的反復性質。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例如描述某人一會兒說這樣,一會兒又改口說那樣;或者描述某事一次又一次地發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鬴的起源,有一個古代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叫曹駿的人,他常常猶豫不決,不敢做出決定。有一次,魯國國君問曹駿:“你為什么總是三番五次地來回做同一件事情?”曹駿解釋說:“我害怕做出錯的決定,所以總是反復考慮。”從此,人們用“三鬴”來形容一個人反復猶豫不決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買衣服的時候總是三鬴不定,試了又試,最后還是沒買。
2. 這個項目已經三鬴了好幾遍,我們需要做出一個決定。
3. 她經常三鬴在做選擇的時候,很難下定決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鬴”分解成“三”和“鬴”兩個部分進行記憶。可以把“三”記為次數,表示重復的次數;把“鬴”記為來回往復的動作。這樣記憶起來會更加容易。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三鬴”意思相關的成語,例如“三復白圭”、“三思而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歲):我弟弟玩游戲的時候總是三鬴不定,不知道選哪個游戲玩。
2. 初中生(14歲):我在選課的時候三鬴了好幾次,最后還是選了音樂課。
3. 高中生(17歲):我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三鬴了好幾個月,最后才決定報考計算機科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