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醵
成語(Idiom):扛醵
發音(Pronunciation):káng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承擔了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或負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扛醵”源自于古代一種稱為“醵”的稅收制度。在古代,人們需要按照自己的財產多少向國家交納一定的稅金。而有些人為了逃避稅收,會將自己的財產轉移到其他人名下,以減少自己的負擔。而“扛醵”這個成語則是指一個人主動承擔了其他人應該承擔的稅收責任,表示他愿意為別人分擔或承擔自己不應該承擔的負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一個人主動承擔了其他人的責任或負擔的情況。可以用來贊揚一個人樂于助人、肯為他人分擔困難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富商,他的財產很多,但他卻不愿意按照自己的財產多少交納稅金。于是,他將自己的財產轉移到了一個窮人的名下,以逃避稅收。后來,這個窮人被官府查到,被迫承擔了富商的稅收責任。而這個窮人并沒有怨言,反而樂于承擔,以示友誼和團結。這個故事成為了“扛醵”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主動扛醵,幫助了很多有困難的人。
2. 在團隊中,大家都愿意扛醵,共同分擔工作壓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背著一個沉重的酒罐,表示他主動承擔了其他人的負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分擔憂愁”、“患難與共”等,了解更多關于友誼、團結和互助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們一起扛醵,幫助了班級里的困難同學。
2. 初中生:作為班級的班長,我愿意扛醵,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3. 高中生:在志愿者活動中,我們一起扛醵,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會的一員,我愿意扛醵,為同學們爭取更好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