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筆
基本解釋
謂捺筆有三次波折。 唐 歐陽詢 《八訣》:“一波常三過筆。” 元 陳繹曾 《翰林要訣·圓法》:“三過筆中又有三過,如水波之起伏。”
成語(Idiom):三過筆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guò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寫文章或書畫時經過反復斟酌、修改、潤色三次以上,以求達到完美的效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過筆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形容寫作或繪畫過程中經過反復修改和潤色,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它強調了對細節的重視和不斷完善的追求,體現了創作過程中的耐心和勤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過筆常用于描述文學創作、書法繪畫、演講稿等需要反復修改和潤色的過程。它也可以用于鼓勵他人在工作中不斷改進和提高,提醒人們在創作中要有耐心和毅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漢代司馬相如寫了一篇文章給劉邦,但是覺得還不夠好,于是反復修改三次,才最終交給了劉邦。這個故事傳承下來,成為了“三過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過筆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三”、“過”和“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寫得很好,經過三過筆后更加出色。
2. 他對自己的畫作要求很高,每幅作品都要三過筆才會滿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寫文章或畫畫時,反復修改和潤色三次以上,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和書法繪畫的傳統,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三思而后行”、“三顧茅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寫作要反復修改,就像三過筆一樣,要寫得更好。
2. 初中生:我覺得我的作文還不夠好,我要三過筆才交給老師。
3. 高中生:寫論文要經過三過筆才能達到更高的質量要求。
4. 大學生:我每次寫論文都會經過三過筆,以確保文章的邏輯和表達更加準確。
5. 成年人:工作中要經過三過筆才能保證工作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