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默
成語(Idiom):昏默
發音(Pronunciation):hūn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昏默指人因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而昏迷不醒,失去知覺。形容人處于昏迷狀態,意識模糊,無法醒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陷入迷茫、無法理解事物、無法做出決策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昏默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原文是“昏默之臣不可使為政”。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27年,當時魯國的僖公因為昏庸無能而被宰相公叔痤彈劾。公叔痤認為昏庸無能的君主不適合執政,因此提出了“昏默之臣不可使為政”的觀點,意思是昏迷無知的人不適合擔任重要的政治職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昏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昏”表示昏迷,第二個字“默”表示無聲無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受了重傷,一直昏默不醒。
2. 面對困境,他陷入了昏默的狀態,無法做出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昏迷不醒,無法說話,就是昏默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昏默相關的成語,如“昏昏沉沉”、“昏昏欲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摔倒了,一直躺在地上昏默不醒。
初中生:面對選擇,我陷入了昏默,不知道該怎么辦。
高中生:她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直陷入了昏默的狀態。
大學生:在困境中,我們不能昏默不言,應該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