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志
基本解釋
亦作“ 傳誌 ”。文體名。即傳記。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或書籍。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辨證·文公能畫》:“又 歐文 説 林逋 亦能畫,皆傳志所不載也。” 清 惲敬 《<李氏三忠事跡考證>書后》:“ 宜興 李慶來 鹿耔 采集先世三忠事蹟,為考證一卷,而以諸名人所為傳志雜文冠之。” 章炳麟 《文學說例》:“夫惟官號地望,著於標題,施於傳誌譜録者,必用今名,而廢棄、外來、新造之語,皆不得代,此文辭之恒例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沿路有人發(fā)一張《克氏日報》,上面還載著許多弔文傳志。”
見“ 傳志 ”。
成語(Idiom):傳志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uá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傳承志向,傳播志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傳志是指將志向、志愿傳承下去或傳播出去。它強調(diào)通過言傳身教、激勵他人來推動社會進步或個人成長。這個成語表達了人們傳承優(yōu)秀品質(zhì)和價值觀念的重要性,以及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影響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傳志常用于描述一位具有遠大理想和志向的人,他們不僅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還會通過言行激勵他人追求自己的夢想。這個成語常用于表揚那些對社會有積極影響、能夠激勵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傳志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班固傳》中,記載了班固傳承父親班彪的志向和學術(shù)思想。班彪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學者和文學家,他的學術(shù)成就和思想影響了很多后來的學者。因此,傳志成語由此衍生而來,用以形容傳承和傳播優(yōu)秀的志向和理念。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傳志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傳”和名詞“志”組成。其中,“傳”表示傳遞或傳承,“志”表示志向或志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傳志的教育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榜樣影響了無數(shù)學生。
2. 她致力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位真正的傳志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傳志”拆分為兩個部分來記憶。思考“傳”字的含義,它表示傳遞或傳承。然后,將“志”字與志向和志愿聯(lián)系起來,表示人們的追求和理想。通過理解和聯(lián)想這兩個部分的含義,可以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成語“傳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傳志相關(guān)的成語和故事,如“傳道授業(yè)解惑”,“傳經(jīng)送寶”,以及“傳經(jīng)之寶”。這些成語都與知識傳承、智慧傳播有關(guān),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傳志的理解和應(yīng)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傳志,將我的繪畫技巧傳給其他同學。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會主席,我要傳志,帶領(lǐng)同學們共同努力,爭取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3. 高中生:我將來想成為一名醫(yī)生,我要傳志,為社會健康事業(yè)做出貢獻。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志愿者,我要傳志,幫助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實現(xiàn)他們的教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