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wú yī zhī fù ㄨˊ ㄧ ㄓㄧ ㄈㄨˋ無衣之賦(無衣之賦)
春秋 末, 吳 破 楚 , 楚 大夫 申包胥 乞師 秦 廷,倚庭墻而哭,七日勺飲不入。 秦哀公 乃賦《無衣》詩,并出兵救 楚 。事見《左傳·定公四年》。后以“無衣之賦”。為出師相援、同仇敵愾之典。 唐 柳宗元 《睢陽廟碑序》:“首碎 秦 庭,終懵《無衣》之賦;身離 楚 野,徒傷帶劍之辭。” 清 馮桂芬 《公啟曾協揆》:“呈屬以 包胥 秦 庭之事,愿聽執事《無衣》之賦;如不得命, 江 南億萬姓從此死無日矣。”參閱《詩·秦風·無衣》。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無衣之賦
成語(Idiom):無衣之賦
發音(Pronunciation):wú yī zhī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窮困潦倒,沒有衣物可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衣之賦源自《詩經·小雅·賦南山》中的一句詩:“無衣而賦,與子同裳。”意為沒有衣物可穿,卻能與人分享同一件衣物。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非常貧困,連衣物都沒有,卻能把自己所擁有的與他人分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一個人生活極度貧困,沒有任何衣物可穿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慷慨,不顧自己的困境,愿意與他人分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衣之賦的故事源自《詩經·小雅·賦南山》中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貧困的人,沒有衣物可穿,卻與他人分享同一件衣物的情景。這首詩以其深刻的形象和感人的情感而廣為傳頌,成為了一個寓意深遠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衣之賦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無衣”、“之”和“賦”。其中,“無衣”表示沒有衣物可穿,“之”是一個連接詞,表示所屬關系,“賦”表示與他人分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生活貧困,但他總是愿意與別人分享,真是個無衣之賦的人。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多么貧困,我們都應該學會無衣之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衣之賦”與貧困和慷慨這兩個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貧困的人沒有衣物可穿,但卻愿意與他人分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詩經·小雅·賦南山》中的其他詩歌,了解更多與“無衣之賦”相關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很貧困,但他經常幫助別人,他是一個無衣之賦的人。
2. 初中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我們都應該學會無衣之賦。
3. 高中生: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無衣之賦的精神,去關心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無衣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