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曉
基本解釋
◎ 分曉 fēnxiǎo
(1) [outcome]∶以邏輯或推理為根據所達到的東西
(2) [solution]∶解答;一個問題的答案、結果
誰家打勝,一月后見分曉
(3) [see or understand clearly]∶知道,明白
問個分曉
(4) [reason]∶道理——多用于否定式
沒分曉的話
英文翻譯
1.(底細; 結果) outcome; solution
詳細解釋
(1).拂曉。 唐 樊晦 《燕巢賦》:“霽光分曉,出虛竇以雙飛。”
(2).明白,清楚。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一:“此《尚書》疏義《禹貢》之三江也,但説得不分曉。”《西游記》第三七回:“你年幼亦無分曉,禁你入宮,關了花園,大端怕漏了消息。” 蕭三 《三個(上海的)搖籃歌》詩:“搖呵搖,孩兒小,有甚法子想,且聽說分曉。”
(3).結果;底細。 宋 戴復古 《賀新郎》詞:“訟庭不許頻頻到,這官坊,翻來覆去,有何分曉。”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四折:“軍師,我料 尉遲公 必無此心,則怕其中有故,等 敬德 來時,便知分曉。”《水滸傳》第三一回:“待那四人明早回來,便見分曉。”
(4).猶道理。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一折:“這老的好無分曉,你的銀子本少,我怎好多秤了你的,只頭上有天哩!”《水滸傳》第六六回:“你三個好沒分曉,卻怎地在那里説話!” 魯迅 《三閑集·通信》:“現在很有些沒分曉漢,以為‘問目的不問手段’是共產黨的口訣,這是大錯的。”
(5).分辯明白。 元 無名氏 《衣襖車》第二折:“我便有那渾身是口也難分曉,則你那好前程可惜斷送了。”
成語(Idiom):分曉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x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天亮時分,夜晚與白天交替的時刻。也用來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變得明朗、清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曉意味著夜晚與白天的交替,代表了從黑暗到光明的過程。在比喻上,分曉表示事情開始變得清晰明了,決定性的時刻即將到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等待的過程,特別是在事情進展緩慢時。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問題或局勢的最終結果即將揭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分曉”的故事并不具體,但它是一個古老的成語,早在《詩經》和《楚辭》中就有出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時間和光明的理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分”表示分開,分割,“曉”表示天亮,也可以指了解或明白。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夜已深,我們等待著天亮的分曉。
2.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們很久了,希望在會議上能得到一個分曉。
3. 考試的結果即將在明天揭曉,大家都很緊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分曉”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即夜晚與白天的分界線,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夜晚與白天的交界處,等待著分曉的到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和了解成語,可以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或參考書籍。還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來進一步理解成語的用法和背后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等待著放學的分曉,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耍了。
2. 初中生(13-15歲):考試結束后,我們都在期待著成績的分曉。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團隊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終于迎來了項目成功的分曉。
4. 大學生(19-22歲):畢業季即將到來,我們都在期待著未來的分曉。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成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