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圭
成語(Idiom):封圭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g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才被埋沒、被忽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封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封指埋沒、隱藏,圭指美玉。它形象地比喻有才華的人被埋沒,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機會。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有才華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或者被人忽視、埋沒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封圭常用于諷刺、批評或描述某些社會現象。比如,在職場上,如果一個有才華的員工一直沒有得到晉升和提拔的機會,可以說他是被封圭了。又如,在藝術界,有些優秀的藝術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被廣泛認可和推崇,也可以說他們是被封圭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封圭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十二年》的一個故事。據傳,春秋時期,晉國的襄公派遣人去齊國拜訪,希望能夠借齊國的力量來對抗強大的楚國。然而,齊國國君齊桓公卻沒有親自接見晉國使者,而是將他們安排在了一個貧瘠的地方。晉國使者感到非常失望,回去后向襄公報告時,襄公用了“封圭”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被埋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成分為“封圭”,表示被埋沒、被忽視的人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家,可惜一直被封圭在角落里。
2. 這位科學家的貢獻非常大,但卻被封圭了,鮮有人知。
3. 他的音樂才華非凡,可惜一直被封圭在小眾音樂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封圭”理解為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被埋沒和隱藏起來,可以通過這個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才華、埋沒相關的成語,如“埋沒(mái mò)”、“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上最聰明的學生,可是老師總是忽視他,他被封圭了。
2. 初中生:這位同學非常擅長籃球,但是他一直沒有機會參加比賽,感覺被封圭了。
3. 高中生:她的歌唱實力非常出色,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唱片公司的重視,被封圭在角落里。
4. 大學生:他的科研成果在學術界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卻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關注,被封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