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讬
基本解釋
亦作“ 付托 ”。謂將人或事委托給別人。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七:“ 太康 九年, 幽州 塞北有死牛頭語。時帝多疾病,深以后事為念,而付托不以至公,思瞀亂之應也。”《三國演義》第四四回:“ 伯符 遺言,外事付托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 泰山 之靠,奈何亦從懦夫之議耶?” 清 李漁 《慎鸞交·論心》:“若照奴家看來,只要他是個文人,肯把真心許我,就可以付託終身了,何必求全責備!” 鄒韜奮 《萍蹤寄語》六八:“該村成立于一九二八年……專備在園休養的父母把子女付托該村看護。”
成語(Idiom):付讬(fù xù)
發音(Pronunciation):fù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付出代價,承擔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付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付”表示付出,第二個字“讬”表示托付。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付出代價或承擔責任。它強調了在完成某項任務或實現某種目標時,需要付出努力、付出代價或承擔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付讬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完成某項任務時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它可以用來表達某人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惜付出努力、承擔責任的決心和堅持。這個成語適用于各種生活和工作場景,如工作中的努力付出、學習中的刻苦鉆研、藝術創作中的毅力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荀子·勸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叫許由的人在草木叢生的山谷中尋找李斯的故事。許由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李斯,最后他決定不顧一切地付出努力,承擔起找到李斯的責任。最終,他成功找到了李斯,并且獲得了李斯的贊賞。這個故事中的“付出努力,承擔責任”形成了成語“付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付讬的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第一個字是“付”,第二個字是“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完成這個項目,付出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2. 她不怕吃苦,愿意付讬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奮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付讬這個成語與付出努力、承擔責任的意思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山谷中尋找李斯,他為了找到李斯不顧一切地付出努力,承擔起了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努力、責任相關的成語,如“努力奮斗”、“自強不息”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為了考好成績,我愿意付讬更多的時間來學習。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要付讬管理班級的責任。
3. 高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愿意付讬一切努力。
4. 大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我愿意付讬更多的實習經驗。
5. 成年人:為了家庭的幸福,我要付讬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