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棰
成語(Idiom):投棰(tóu chu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óu ch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迫投降或屈服。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投棰是一個古代典故中的成語,源自于《左傳·襄公十六年》。在古代,投棰是一種一種受罰的方式,被迫投棰意味著屈服、認(rèn)輸或者投降。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困境中無法抵抗,只能屈從于對方的強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投棰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無法抵抗的情況。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戰(zhàn)爭中一個勢單力薄的國家被迫投降的情景,或者用于形容在競爭中一個無力對抗的個人或組織被迫屈服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投棰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十六年》。故事中,襄公要求晉國向齊國投降,并派遣使者前往晉國。晉國的大夫石碏不愿意投降,但他知道晉國力量不如齊國,無法抵抗,于是自愿承擔(dān)投棰的責(zé)任,表示晉國屈服于齊國的強大。這個故事成為了投棰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投棰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投”表示投降,屈服,“棰”表示受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zhàn)爭面前,弱小的國家只能選擇投棰。
2.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不要輕易投棰,要努力爭取勝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投棰”這個成語形象地聯(lián)想為被迫投降的情景來記憶。例如,可以想象一個人被迫拿著棍子投降,表示無力抵抗。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guān)于古代典故的成語,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面對難題,我不會投棰,要努力解決。
2. 初中生:在比賽中,我們不能輕易投棰,要全力爭取勝利。
3. 高中生:在困難面前,我們不應(yīng)該輕易投棰,要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