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竈
成語(Idiom):鹽竈(yán zào)
發音(Pronunciation):yán z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人飽經滄桑,閱歷豐富,見識廣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鹽竈是由“鹽”和“竈”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鹽是指鹽池,竈是指灶臺或爐灶。鹽竈比喻人經歷了許多事情,閱歷豐富,見識廣博,像鹽池一樣深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鹽竈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人的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可以用來形容老師、作家、歷史學家等具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選·盧照鄰集·贊王子晉》中有“王子晉,其斗大者也,而口不絕若鹽灶。其飯未熟而食者,若熟而食者,皆口不絕若鹽灶。”的記載。這個故事形象地描繪了王子晉口若鹽灶的形象,后來人們就用“鹽竈”來比喻見識廣博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歲雖輕,但見多識廣,真是個鹽竈之輩。
2. 這位教授是一位鹽竈,他的知識非常淵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鹽池和灶臺,想象一個沉浸在鹽池中的灶臺,表示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事情,閱歷豐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閱歷、見識相關的成語,如“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想成為一個像老師一樣的鹽竈,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
2. 初中生:我的爺爺是一個鹽竈,他經歷了很多事情,我很佩服他。
3. 高中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鹽竈,不斷學習,擴大自己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