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飱不給
成語(Idiom):饔飱不給
發音(Pronunciation):yōng sūn bù gě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對別人的好意或幫助漠不關心,不加珍惜,不予回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饔飱不給”源于《左傳·宣公十年》。饔飱,古代宴會上的美食,寓意豐盛和珍貴。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對別人的好意或幫助漠不關心,不加珍惜,不予回報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對他人的好意或幫助漠不關心,不予回報的情況。可以用于批評那些不懂得珍惜他人付出的人,提醒他們應該懂得回報和感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左傳·宣公十年》記載,齊國公子申生在宴會上享用了很多饔飱,但對于宴會的主人公孔父的關心和款待卻毫不在意,沒有表示任何感激之情。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不+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幫助你,你卻饔飱不給,太不懂事了。
2. 別人對你那么好,你怎么能饔飱不給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饔飱不給”與享受美食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盛宴上大吃美食,但對宴會主人的好意漠不關心,不予回報的情景,以此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感恩和回報的相關成語和故事,例如“報恩圖報”、“感恩戴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借給我鉛筆,我一定要記得還,不能饔飱不給。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應該回報老師,不能饔飱不給。
3. 高中生: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要懂得回報,不能饔飱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