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
基本解釋
◎ 弓弩 gōngnǔ
[bow and arrow] 弓和弩
弓弩手
詳細解釋
(1).弓和弩。亦指射術。《周禮·夏官·司弓矢》:“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 宋 張齊賢 《洛陽縉紳舊聞記·向中令徙義》:“近聞有一火賊,去鎮五七里,時嘗習弓弩。”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此后是拿著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滿路黃塵滾滾。”
(2).使用弓弩,謂習射。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平易相遠,山谷幽澗,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
成語(Idiom):弓弩(gōng nǔ)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n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慷慨大度,有胸懷,有魄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弓弩是古代的一種弓箭武器,力量強大,射程遠。在成語中,弓弩用來比喻人的胸懷和魄力,表示一個人心胸寬廣,有能力應對困難和挑戰,不畏艱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有胸懷、有魄力的人,也可用于形容對待事物大度、慷慨的態度。適用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如演講、寫作、日常交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弓弩”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的故事。公元前202年,漢朝與楚漢戰爭中,楚國將領項羽圍困劉邦于垓下。項羽知道劉邦身邊只有數百名騎兵,便親自帶領數十名騎兵沖出重圍,向楚軍發起沖擊。項羽的膽識和勇氣使得劉邦等人大為敬佩,劉邦稱贊項羽為“弓弩之論”。從此,弓弩成為形容有胸懷、有魄力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胸懷寬廣,真是個弓弩之論。
2. 面對挑戰,我們要有弓弩之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弓弩”這個詞語的形象,想象一個強大的弓箭手,他胸懷寬廣,有魄力,能夠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武器和戰爭文化,了解古代戰爭中的策略和英雄人物,以及其他有關胸懷、魄力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有弓弩之膽,勇敢面對學習中的困難。
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長大后能成為一個有弓弩之論的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3. 高中生:參加演講比賽需要有弓弩之論,要有胸懷和魄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有弓弩之論,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5. 成年人: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保持弓弩之論的態度,勇敢面對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