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譯
基本解釋
(1).輾轉翻譯。《史記·大宛列傳》:“重九譯,致殊俗。” 張守節 正義:“言重重九遍譯語而致。”《文選·張衡<東京賦>》:“重舌之人九譯,僉稽首而來王。” 薛綜 注:“重舌謂曉夷狄語者。九譯,九度譯言始至中國者也。”《晉書·文帝紀》:“雖西旅遠貢, 越裳 九譯,義無以踰。” 唐 柳宗元 《唐鐃歌鼓吹曲·東蠻》:“睢盱萬伏乖,咿嗢九譯重。”
(2).指邊遠地區或外國。《晉書·江統傳》:“ 周公 來九譯之貢, 中宗 納單于之朝。” 唐 包佶 《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歸國》詩:“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九譯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元 耶律楚材 《為子鑄作詩三十韻》:“東鄙收 句麗 ,西南窮九譯。” 清 王士祿 《詔罷高麗貢鷹歌》:“真人御極臨八荒,百蠻九譯皆享王。”
(3).官名。 漢 有九譯令,猶后世通譯官。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九譯(Jiǔ yì)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九次翻譯,形容翻譯工作經過多次修改,達到準確無誤的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譯是由“九”和“譯”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九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一個吉祥的數字,意味著完整、完美和長久。譯指的是翻譯。九譯形容翻譯工作經過多次修改,達到準確無誤的程度。這個成語強調了翻譯工作的重要性,需要經過反復的修改和審查,確保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譯常用于描述翻譯工作的高要求和復雜性。可以用于表揚翻譯工作精細、準確,也可以用于警示翻譯工作不能馬虎草率。此外,九譯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領域的工作或任務需要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九譯的故事起源有多種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關于南朝宋時期的一位翻譯家鄭玄的故事。據說鄭玄在翻譯經書時,每個字都反復推敲九次,確保準確無誤。因此,九譯就成了形容他的翻譯工作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譯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譯”,賓語是“九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翻譯水平非常高,經過九譯之后的文本幾乎沒有任何錯誤。
2. 這個項目的翻譯工作非常復雜,需要經過九譯才能保證準確無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九”和“譯”兩個字聯想起來,想象一個翻譯家反復修改翻譯稿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翻譯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寫作文要經過九譯,才能寫得好。
2. 初中生:我喜歡翻譯英文小說,每次都要經過九譯才能翻譯得準確。
3. 高中生:我在學習日語,每個句子都要經過九譯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4. 大學生:我在學習翻譯專業,了解到九譯是翻譯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需要進行九譯,確保文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