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然
成語(Idiom):蹇然
發音(Pronunciation):jiǎn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遲緩,猶豫不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蹇然是由“蹇”和“然”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蹇”意為跛腳,行動不便;“然”意為如此。蹇然形容一個人行動遲緩,猶豫不決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蹇然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猶豫不決,缺乏決斷力和行動力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面對困難或抉擇時遲疑不決,無法做出決定或采取行動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蹇然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文是“蹇則無輔,蹇于輔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這句話是描述當時的國君僖公面對困難時猶豫不決,無法得到輔佐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蹇然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做決定時總是蹇然不前,缺乏決斷力。
2. 面對困境,他蹇然不動,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蹇然”與“猶豫不決”聯想在一起,兩個詞的意思相似,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蹇然相關的成語,如“蹇血之盟”、“蹇驢之技”等,擴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作業上蹇然不前,總是拖到最后才開始做。
初中生:面對選擇,他蹇然不決,無法做出決定。
高中生:他在考試前蹇然不動,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