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第
基本解釋
(1).中等的等第。《通典·選舉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諸學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試,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為中郎,中第十七人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為王家郎。”《北齊書·儒林傳·馬敬德》:“ 敬德 請試方略,乃策問之,所答五條皆有文理,乃欣然舉送。至京,依秀才策問,唯得中第。”《新唐書·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為上第,功少者為中第,不勤者為下第。”
(2).中等門第。《魏書·高允傳》:“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高門,次及中第。”
(1).中選。《晉書·夏侯湛傳》:“ 泰始 中,舉賢良,對策中第,拜郎中。”
(2).專指科舉考試及格。 唐 白居易 《喜敏中及第》詩:“自知羣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新唐書·宋璟傳》:“ 璟 耿介有大節,好學,工文辭,舉進士中第。” 明 葉顯祖 《鸞鎞記·摧落》:“我 賈島 ,累赴科場,不得中第,真好悲憤也呵!”
成語(Idiom):中第(zhōng dì)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間的第一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處在中間位置的第一個,比喻處在一定條件下的特殊地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處在特殊地位或具有特殊意義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考試分為三個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在殿試中,考生根據成績排名,中間的第一個被稱為“中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次比賽中,他是中第的選手。
2. 這個公司在行業中是中第的地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間的第一個就是“中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班級中是中第的學生。
初中生:他在我們班級的籃球隊中是中第的隊員。
高中生:這個學生在全校的數學競賽中是中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