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劌
基本解釋
謂不割傷物件。《禮記·聘義》:“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亷而不劌,義也。” 鄭玄 注:“劌,傷也。” 孔穎達 疏:“言玉體雖有廉稜而不傷割於物。”《老子》:“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荀子·法行》:“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
成語(Idiom):不劌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ù j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劌是一個古代漢字成語,意思是不斬殺。劌,古代指用刀斬殺,也可以引申為消除、鏟除等含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劌形容不肯殺戮、不加害。在古代,斬殺是一種常見的刑罰,而不劌則表示對待人或事物的寬容和仁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劌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寬容、仁慈,不隨意傷害他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對待問題或困難時,以寬容和善意的態(tài)度去解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劌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當時,晉國有個名叫晏子的大夫,他的妻子因為嫉妒他的妾室,把妾室的腳割掉了。晏子回到家后,看到妾室流血不止,但他并沒有責怪妻子,而是安慰她并找醫(yī)生為妾室治療。后來,妾室康復(fù)后,她對晏子說:“您真是個不劌之人!”晏子的寬容和仁慈給了后人很好的榜樣,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不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不劌之人,對待他人總是寬容和善良。
2. 面對困難,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不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劌這個成語與“不斬殺”進行聯(lián)想,表示不加害、不傷害他人的意思。可以想象一個人手持刀劍,但卻沒有斬殺他人,而是放下刀劍,表示寬容和仁慈。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仁慈、寬容相關(guān)的成語,如“寬以待人”、“寬宏大量”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不劌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不劌之人,不要欺負別人。
2. 初中生:作為學(xué)生,我們要學(xué)會不劌,尊重他人的權(quán)益。
3. 高中生: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不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
4. 大學(xué)生: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應(yīng)該以不劌之心對待每個人,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