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zhī hū zhě yě ㄓㄧ ㄏㄨ ㄓㄜˇ ㄧㄜˇ之乎者也
◎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虛詞,現在常用來形容咬文嚼字與迂腐的書呆子氣
他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詞語解釋
zhī hū zhě yě ㄓㄧ ㄏㄨ ㄓㄜˇ ㄧㄜˇ之乎者也
(1).古漢語里常用的語氣助詞。《太平廣記》卷二六一引 唐 盧言 《盧氏雜說·李據》:“又判決祗承人:‘如此癡頑,豈合喫杖,決五下。’人有語曰:‘豈合喫杖,不合決他。’ 李 曰:‘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乎者也何別?’” 杜文瀾 《古謠諺》卷五一引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學習古文》:“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揚頓挫,那些起承轉合,那些空洞的頌揚之詞,好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借為對文人咬文嚼字的諷刺語。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中:“ 太祖 皇帝將展外城,幸 朱雀門 ,親自規畫,獨 趙韓王 普 時從幸。上指門額問 普 曰:‘何不祗書 朱雀門 ,須著“之”字安用?’ 普 對曰:‘語助。’ 太祖 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我根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 魯迅 《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之乎者也
成語(Idiom):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hū zhě y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對某種理論或觀點的懷疑、不確定或不以為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之乎者也是古代中國的一種修辭手法,用于表示對某種觀點的質疑或懷疑。它常常用來表達對某種說法的不確定性,表示對事物的態度不明確或不以為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之乎者也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包括日常對話、寫作、演講等。它可以用來表示對某種觀點的質疑或懷疑,表達自己對事物的不確定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之乎者也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在《論語·子罕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弟子子路問道:“子乎,言遲則不足以觀人,言疾則不足以自行也。何以言其‘之乎者也’?”孔子回答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段對話中的“之乎者也”就是孔子對子路問題的回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之乎者也是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之、乎、者、也分別是古代漢語的一種語氣助詞和代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提議之乎者也,表示懷疑。
2. 在討論中,大家對這個觀點之乎者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之乎者也”與“質疑”、“不確定”等詞語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聽到某種觀點時,面對疑惑和不確定的情緒,就會使用“之乎者也”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疑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懷疑一切,但不懷疑懷疑”等,來豐富對質疑和懷疑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的這個問題之乎者也,我不太明白。
2. 初中生:對于這個理論,我對其之乎者也,需要更多的證據。
3. 高中生:在學術界,對于這個觀點之乎者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4. 大學生:對于這個社會問題,我們應該持懷疑的態度,不能輕易接受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