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苴
基本解釋
苞苴。借指賄賂或饋贈。《南史·何敬容傳》:“﹝ 敬容 ﹞拙於草隸,淺於學術,通包苴餉餽,無賄則略不交語。”《新唐書·裴寬傳》:“ 寬 義不以包苴污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譏省臺》:“包苴賄賂尚公行,天下承平德未能。”《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符二年》:“包苴滿門,私謁踵路,陰交不逞,密結禁庭,謂之姦可也。”參見“ 苞苴 ”。
成語(Idiom):包苴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j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衣著破舊、不整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苴一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苴者,蘇也。曰:‘巫山之陽,可求乎?'包之。”意即苴是蘇草的別稱,指的是巫山陽面的草木,而“包之”則表示包裹起來。成語“包苴”形容人的衣著破舊、不整潔,比喻人的穿著不整齊、不得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苴一詞多用于形容人的衣著不整潔、破舊。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注重穿著的人,也可以形容某人在特定場合穿著不得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苴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的一段對話。在這個故事中,包苴是指巫山陽面的草木,而“包之”則表示包裹起來。后來,人們將這個詞用來形容人的衣著不整潔、破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穿著包苴的衣服去參加晚宴,真是不得體。
2. 那個學生總是包苴地出現在校園里,給人一種邋遢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包苴”與衣著不整潔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強烈的視覺印象。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衣著不整齊的樣子,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衣著相關的成語,如“衣錦還鄉”、“一絲不茍”等,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妹妹的衣服又破又臟,真是包苴。
2. 初中生:他的穿著總是包苴,給人一種邋遢的印象。
3. 高中生:她明明有很多好衣服,卻總是穿得包苴不修邊幅。
4. 大學生:大學里有些同學穿著包苴,給人一種不敬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