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質
基本解釋
佛教語。猶幻身。 宋 陸游 《記夢》詩:“即今相逢兩幻質,轉眼變滅如飛煙。” 明 邵璨 《香囊記·題詩》:“真海外之僊流,豈塵中之幻質。”
幻質(huàn zhì)
發音:[huàn zhì]
基本含義:指虛幻的品質或特質。
詳細解釋:幻質是由“幻”和“質”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幻指的是虛幻、不真實,質指的是品質、性質。幻質一詞形象地描述了某種事物或現象不真實、虛幻的特質。
使用場景:幻質常用來形容某種事物或現象具有虛幻、不真實的特質。它可以用來形容藝術作品、夢境、幻覺等具有虛幻性質的事物。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表象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事物,例如虛假的承諾、虛幻的幸福等。
故事起源:幻質一詞最早出自《后漢書·李膺傳》。李膺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文學家,他的文章富有幻想色彩,描繪出了一個虛幻的世界。后來,幻質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具有虛幻特質的事物。
成語結構:幻質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成,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
1. 這幅畫的色彩斑斕,給人一種幻質的感覺。
2. 她的聲音好像來自幻質的世界,讓人陶醉其中。
3. 他的承諾只是幻質一場,一點也不可信。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與其他成語相對比來記憶幻質這個詞語。例如,可以將幻質與真實相對比,形成鮮明的對比,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幻質相關的成語,如幻覺、虛幻、虛假等。了解這些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幻質。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做了一個幻質的夢,夢里有很多神奇的事情發生。
2. 初中生:他的笑容看起來有些幻質,讓人覺得不真實。
3. 高中生:這部電影的劇情很有幻質,讓人置身于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4. 大學生:這個社交平臺上的人際關系有些幻質,很難判斷真實與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