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肝
基本解釋
(1).馬的肝。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史記·封禪書》:“ 文成 食馬肝死耳。” 司馬貞 索隱:“《論衡》云,氣熱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漢書·儒林傳·轅固》:“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 湯武 受命,不為愚。” 顏師古 注:“馬肝有毒,食之憙殺人,幸得無食。言 湯武 為殺,是背經義,故以為喻也。” 章炳麟 《獄中聞湘人某被捕有感》詩之一:“馬肝原識味,牛鼎未忘香。”
(2).馬肝石,可以作硯。 宋 蘇軾 《孫莘老寄墨》詩之一:“谿石琢馬肝,剡藤開玉板。” 趙次公 注:“ 端州 深溪 之石,其色紫如馬肝者為上。” 明 高明 《琵琶記·孝婦題真》:“鳳咮馬肝,和那鸜鵒眼,無非奇巧;兔毫麜尾,和那犀象管,分外精神。”
英文翻譯
1.【醫】horse liver
成語(Idiom):馬肝
發音(Pronunciation):mǎ g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心膽小怕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馬肝”源于馬的內臟器官——肝臟,而馬肝的特點是比較小而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用來形容一個人心膽小、膽怯、膽小如鼠,害怕冒險或挑戰。這種人常常缺乏勇氣,容易退縮或逃避困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隊中膽小怕事、不敢冒險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勇氣、不敢面對困難和挑戰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膽小怕事的馬。這匹馬害怕任何聲音,一聽到聲音就會受驚嚇,甚至連自己的影子都害怕。因此,人們就用“馬肝”來形容那些心膽小、膽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為“馬肝”,沒有其他修飾部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馬肝,連最簡單的事情都不敢去嘗試。
2. 在困難面前,他展現出了一個真正的馬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的形狀和“肝”的軟弱特點與膽小怕事的人聯系起來,形成形象記憶。例如,想象一個小馬躲在一個巨大的肝臟里,表示害怕和膽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其他形容膽小怕事的成語,如“膽小如鼠”、“膽小鬼”等。
2. 深入了解馬的特點和習性,了解馬肝成語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朋友很馬肝,他不敢和別人說話。
初中生:有些同學在面對考試時會變得馬肝,不敢發揮自己的實力。
高中生:在創業的過程中,要避免成為一個馬肝,要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擺脫馬肝的心態,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