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旒
基本解釋
龍旗。 南朝 宋 謝靈運 《緩歌行》:“宛宛連螭轡,裔裔振龍旒。” 明 袁袠 《大駕視牲南郊》詩:“日并龍旒出,山將彩仗迎。”
成語(Idiom):龍旒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li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君主的旗幟或帝王的徽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旒,古代帝王的旗幟,用來象征君主的權威和威嚴。旒,即旗桿上的旗幟。成語“龍旒”比喻帝王的權威和統治地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君主的權威和威嚴,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具有權威地位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晉書·文苑傳》記載,晉朝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駿的官員,他在位時非常貪污腐敗,百姓怨聲載道。一天,有人偷偷將一面龍旒放在了他的門前,意在提醒他要謹記君主的權威和責任。楊駿看到后,深受觸動,立即改邪歸正,努力為民眾謀福利。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龍旒”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龍”和“旒”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手持龍旒,統治著整個國家。
2. 這位校長就像是學校的龍旒,引領著教師和學生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幅畫面,畫面中有一位君主手持龍旒,威嚴莊重地統治著整個國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君主制度和帝王的權威象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老師就像是我們幼兒園的龍旒,帶領我們一起玩耍。
2. 小學生:校長是學校的龍旒,他負責管理和指導老師和學生。
3. 中學生:我們班的班長就像是我們班級的龍旒,組織大家參加各種活動。
4. 高中生:政府的領導者就是國家的龍旒,他們負責決策和管理國家事務。
5. 大學生:教授是學院的龍旒,他們教導我們學術知識和引導我們成長。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