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諫圖
基本解釋
宋 靳東發 所繪古今諫諍百事的畫。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宋》:“ 靳東發 字 茂遠 ,工畫人物。集古今諫諍百事以為圖,號‘百諫圖’。”
成語(Idiom):百諫圖(bǎi jiàn tú)
發音(Pronunciation):bǎi jiàn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百官上書諫請的圖表。比喻百官進諫的景象或形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百諫圖是古代中國官員向皇帝進諫的一種形式。官員們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用圖表的形式呈現給皇帝,以便更加明確和直觀地表達觀點。百諫圖成為了反映朝廷政治風氣的象征,也是皇帝了解國家狀況和政策改革的重要途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百諫圖常常用來形容政治環境開放、官員進諫的情景。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領域或機構內部的建議和意見紛紛涌現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百諫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官員有權進諫皇帝,為國家政策提供建議和批評。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些官員將自己的建議整理成圖表,以便更加清晰地呈現給皇帝。這些圖表被稱為百諫圖,成為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百諫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如百諫圖般涌現,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各界人士紛紛上書進諫,形成了一幅百諫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百諫圖”與百官進諫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百官們向皇帝進諫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進諫的方式和意義,進一步了解百諫圖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把我們的建議整理成了一幅百諫圖,向校長提出了改進校園環境的建議。
2. 初中生:我們班級組織了一次百諫圖活動,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對學校發展的建議。
3. 高中生:政治課上,老師讓我們模擬百諫圖的情景,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對國家政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