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隸
成語(Idiom):徒隸
發音(Pronunciation):tú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實際權力和地位,只是名義上的官職或職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徒隸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徒指的是徒弟,隸指的是奴隸。徒隸的含義是指沒有實際權力和地位,只是名義上的官職或職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些官員或職位雖然有名,卻沒有實際的權力和地位,只是擺設或形式上的存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徒隸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虛有其表、權力受限的官員或職位。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虛偽的權威或名義上的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徒隸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虛有其表、名不副實的職位或身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徒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書》中,其中有一段記載著南朝梁武帝蕭衍對一位官員的評價:“徒隸之職,非真宰相也。”這句話意思是說這個官員只是名義上的宰相,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權力和地位。后來,徒隸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了一個常用的形容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職位只是個徒隸,沒有實際的權力和地位。
2. 他雖然是公司的總經理,但只是個徒隸,真正的決策權還在董事會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徒隸與“名不副實”、“權力受限”等詞語聯系在一起,以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虛與委蛇”、“名存實亡”等,以豐富詞匯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是個班長,徒隸一樣沒有什么權力。
2. 初中生:這位市長只是個徒隸,真正的決策權還在市委手中。
3. 高中生:這個學生會主席雖然有名,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個徒隸。
4. 大學生:這個實習崗位只是個徒隸,沒有真正的職責和權力。
5. 成年人:他的職位只是個徒隸,沒有實際的工作內容和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