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
基本解釋
(1).不響應;不應和。《墨子·旗幟》:“當應鼓而不應,不當應而應鼓,主者斬。”《荀子·正論》:“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應。《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 去 齊 ,宿於 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儘夫人問當,夫人説話,不應一句。” 清 王韜 《淞隱漫錄·陳霞仙》:“女力勸之納簉室,生終不應,曰:‘百歲歡娛,能有幾何,豈可使他人間之哉!’”
(3).不符合;不應驗。《韓非子·存韓》:“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愿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訓》:“風興云蒸,事無不應。”
(1).不應該。 宋 蘇軾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懷子由》詞:“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著 鴟夷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甄后》:“仙人不應若是。”
(2).不須。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評請序解經詩》:“訓釋雖工君尚少,不應急務世人傳。” 宋 蘇軾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詞:“ 西州 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贈趙子野歌》:“書來不應寄他物,只要秋林一雙笛。”
(3).不是。 宋 黃庭堅 《王立之詩報梅花已落盡次韻戲答》:“定是 沉郎 作詩好,不應春能生許愁。” 宋 陳師道 《十五夜月》詩:“不應明白髮,似欲勸人歸。” 宋 陸游 《九月晦日》詩:“自是老來多感慨,不應蕭瑟為秋風。”
(4).不曾;未嘗。 唐 韓翃 《送客之江寧》詩:“春流送客不應賒,南入 徐州 見柳花。” 宋 晁補之 《洞仙歌·詠菊》詞:“不應夸絶艷,曾妬春華,因甚東君意不到?” 宋 辛棄疾 《新荷葉·再和趙德莊韻》:“細數從前,不應詩酒皆非。”
(5).不知;不顧。 宋 陳師道 《河上》詩:“還家慰兒女,歸路不應長。” 宋 謝薖 《定風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陳虛中》詞:“寂寞江天正云霧,回顧,不應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詞:“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霜塞遠,橫槊看詩成。”
(6).古代法律名詞。謂非有意犯罪。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四折:“失誤了官身,本該扣廳責打四十,問你一個不應罪名。”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問個不應。”《水滸傳》第三回:“原告人保領回家,鄰佑杖斷有失救應。房主人并下處鄰舍止得個不應。”
近義詞
成語(Idiom):不應(bù yīng)
發音(Pronunciation):bù y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應指的是不應該,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為是不應該發生或存在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應是一個否定的詞語,用來表達反對、不贊成或不適宜的意思。它可以用來指責某人的舉止不當、言行不合適,或者表示某種情況不符合規范、不符合道德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應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教育、社交、工作等。在教育場景中,老師可以用不應來批評學生的不當行為;在社交場合中,朋友可以用不應來表達對某人不合適的言行的不滿;在工作場景中,上級可以用不應來指責下屬的錯誤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應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說,當時有一個官員因為不當行為而受到譴責,他的上司對他說了一句“你不應該這樣做”。這句話后來被人們引用,并形成了成語不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第一個字“不”表示否定,第二個字“應”表示應該。這種結構使得不應的含義更加明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不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
2. 不應對別人的努力置之不理。
3. 我們不應該忽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不應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不當、不合適等詞語聯系起來。同時,可以嘗試用例句來加深記憶,例如:“他的行為不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不應相關的成語,如不當、不合適、不可取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并提高你的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應該欺負別人。
2. 初中生:我們不應該浪費糧食。
3. 高中生:政府不應該忽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4. 大學生:我們不應該對他人的努力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