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民
基本解釋
古代傳說中半身之人,二體相合、相助而生。《爾雅·釋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 郭璞 注:“此即半體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腳,亦猶魚鳥之相合,更望備驚急。”
成語(Idiom):比肩民
發音(Pronunciation):bǐ jiān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與平民百姓并肩而行,表示平等待人、親近民眾的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肩民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比肩”和“民”兩個詞組成。比肩意味著與人肩并肩,民指百姓。比肩民的含義是指高官顯貴或有權勢的人能夠與普通百姓并肩行走,表示對人民的平等、親近和關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肩民常用于描述領導干部或權勢人物與普通民眾的關系。在官員與民眾交往的過程中,比肩民可用來形容領導干部親近民眾、關心民生的態度和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肩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渾傳》中。王渾是晉朝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以賢能著稱。當時,王渾在擔任官職期間,經常與百姓并肩而行,與民眾交流,了解民情民意,關心民生,因此被贊譽為比肩民。后來,比肩民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用來形容官員與普通百姓的關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肩民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干部要時刻保持與百姓比肩民的心態,關心民生問題。
2. 他是一位比肩民的好官,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比肩民這個成語:
1. 將比肩民拆分成兩個部分,比肩和民,比肩表示并肩,民表示百姓。
2. 想象一個官員與普通百姓并肩而行的場景,表達官員親近民眾、關心民生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深入學習比肩民這個成語:
1. 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與民同樂”、“平易近人”等,拓寬對與民眾關系的理解。
2. 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了解官員與民眾的互動和關系。
3. 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官員與民眾的互動,思考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態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我長大后能成為一個比肩民的好老師,關心學生的成長。
2. 初中生:領導干部應該比肩民,了解民眾的需求,為人民服務。
3. 高中生:在領導干部的帶領下,我們要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共同創造比肩民的美好生活。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時刻保持比肩民的心態,關心社會問題,為社會做貢獻。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