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疑
成語(Idiom):迷疑(mí yí)
發音(Pronunciation):mí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懷疑、疑惑、迷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迷疑是指對事物產生懷疑、疑惑或迷惑,不確定事物的真實性或正確性。它表示對事情的真相或結果感到困惑,不確定如何判斷或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迷疑可以用于描述面對復雜問題時的困惑和疑慮,也可以指對某人的言行或行為感到懷疑。在日常生活中,迷疑常常出現在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程中,也可以用于描述對某個決策或觀點的疑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迷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刻意》中,原文是:“瞿鵲子有疾,聞于楚。楚王使人問曰:‘可使醫乎?’對曰:‘可。’王曰:‘子之方術若不勝於楚人,則必殺子。’瞿鵲子曰:‘然。’乃將金匱草書而自歸於楚。楚王使人問曰:‘子之方術何如?’對曰:‘臣之方術一也。’王曰:‘可試為之乎?’對曰:‘可。’王曰:‘有疾者,必使之死乎?’對曰:‘非也。夫疾病,自生自滅,自治自愈,非由人也。故迷而不知者,醫之也;迷而知之者,圣之也。君不迷於醫,臣不迷於國,國之利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迷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迷”表示困惑、迷惑,第二個字“疑”表示懷疑、疑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迷疑不定,不知道該怎么做。
2. 面對這個陌生的環境,她感到迷疑和不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把“迷疑”聯想成一個人在迷霧中迷路,不知道前方的方向,表示對事物的迷惑和困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或書籍來進一步了解迷疑的含義和用法。還可以通過觀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找到更多的使用場景和解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這個難題感到迷疑,不知道應該怎么解答。
2. 初中生:他的行為讓我迷疑他的真實意圖。
3. 高中生:面對未來的選擇,我充滿了迷疑和不確定。
4. 大學生:在研究這個領域的過程中,我經常會遇到迷疑和困惑。
5. 成年人:他的話讓我對他的動機產生了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