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踟躕不前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í chú bù q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猶豫不決,無法下定決心或采取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踟躕不前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重要的選擇或決策時,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斷或采取行動。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在面對重大抉擇時的猶豫不決和遲疑不前的心理狀態(tài)。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踟躕不前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缺乏決斷力,猶豫不決的態(tài)度。例如,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工作中無法做出決策,或者在人生重要選擇面前遲遲未能下定決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了一個關于踟躕不前的故事。故事中,齊國有一個叫做公子糾的人,他在齊國內部擔任重要職位,但是他對于國家大事總是猶豫不決,無法采取果斷行動。后來,齊國遭到了外敵的侵略,公子糾卻還是沒有做出任何決策,導致齊國陷入了危機之中。這個故事成為了“踟躕不前”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別是“踟”、“躕”和“不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關鍵時刻,他總是踟躕不前,無法做出決定。
2. 她對于是否接受這份工作一直踟躕不前,沒有給出明確答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將“踟”和“躕”聯(lián)想為一個人遲疑不決的樣子,而“不前”則表示無法向前邁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猶豫不決相關的成語,如“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踟躕不前,沒有及時決定該怎么做。
- 初中生:她對于選課一直踟躕不前,不知道該選擇哪些科目。
- 高中生:在大學選擇的問題上,他一直踟躕不前,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fā)展方向。
- 大學生:面對畢業(yè)后的就業(yè)選擇,他踟躕不前,不知道應該從事哪個行業(yè)。
希望以上關于“踟躕不前”的學習指南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