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乘
基本解釋
gōng shèng ㄍㄨㄙ ㄔㄥˊ 公乘
(1).王室或諸侯國的兵車。《左傳·文公二年》:“囚呼, 萊駒 失戈, 狼瞫 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
(2).指驛車。《舊唐書·德宗紀下》:“丙申,諸州準例薦隱居丘園不求聞達 蔡廣成 等九人,各授試官,令給公乘,到京日量才敍用。”
(3).爵位名。為二十等爵的第八級。《墨子·號令》:“官吏豪杰與計堅守者,士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賜公乘。”《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八公乘。” 顏師古 注:“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漢書·王子侯表上》:“ 元壽 二年五月甲子,侯 勛 以 廣 玄孫之孫 長安 公乘紹封‘千戶’。” 顏師古 注:“公乘,第八爵也。”
(4).復姓。 唐 代詩人有 公乘億 。見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公乘億》。
英文翻譯
1.a surname
成語(Idiom):公乘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眾共同乘坐一輛車,比喻眾人共同分享利益或承擔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乘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指公共或公眾,表示眾人共同;“乘”指乘坐車輛。成語的含義是指眾人共同乘坐一輛車,比喻眾人共同分享利益或承擔責任。這個成語強調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強調了共同努力的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乘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團結協作、共同努力的場景。比如,在工作中,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共同分擔工作壓力,就可以用到公乘這個成語。此外,公乘也可以用于形容共同分擔風險、共同承擔責任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乘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漢書·盧綰傳》。據傳,漢代時期,盧綰是漢武帝的貴族朋友,常常得到皇帝的賞識。一次,盧綰與其他官員一起乘坐一輛車,車夫問他們要不要付車費。盧綰回答說:“公乘之車,當然要大家共同分擔費用。”這個故事中的“公乘”一詞,后來就被用來形容眾人共同乘坐一輛車,比喻眾人共同分享利益或承擔責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乘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要公乘一輛船,共同努力達到目標。
2. 這個團隊的成功得益于成員之間的公乘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公”字與“眾”字聯系起來,表示眾人共同,再將“乘”字與“車”聯系起來,表示乘坐車輛,從而記憶公乘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團結合作、共同努力相關的成語,如“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等,可以幫助加深對公乘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同學要公乘一輛大巴去郊游。
2. 初中生:在班級活動中,我們要公乘一艘船,共同完成任務。
3. 高中生:在志愿者活動中,大家要公乘一輛公交車,為社區服務。
4. 大學生:在團隊項目中,我們要公乘一輛火車,共同努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