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祀
基本解釋
國家的祭祀。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爵同 齊 魯 ,邦祀絶亡。”
成語(Idiom):邦祀
發音(Pronunciation):bāng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邦祀是由“邦”和“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邦”指的是國家,“祀”指的是祭祀。邦祀原指國家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是古代國家的一種重要儀式。邦祀在古代中國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國家事務,是國家和民眾共同參與的大型祭祀儀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邦祀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常使用,但可以用于描述國家舉行重大的祭祀儀式,如國慶節、紀念活動等。也可以用于形容盛大的慶典或儀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邦祀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中國的祭祀活動。在古代,國家會定期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以祈求國家的和平、繁榮和民眾的幸福。這些祭祀活動被稱為邦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邦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國慶期間,國家舉行了盛大的邦祀儀式。
2. 邦祀是一種重要的國家事務,需要國家和民眾共同參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邦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國家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人們在祭祀儀式上齊聚一堂,共同祈求國家的繁榮和民眾的幸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儀式,了解古代中國人對于祭祀的重視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國慶節是國家舉行邦祀儀式的日子。
2. 初中生: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邦祀儀式,祈求學校的繁榮和師生的健康成長。
3. 高中生:邦祀是國家事務中的重要環節,需要國家和民眾共同參與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