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語掾
基本解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阮宣子 有令聞,太尉 王夷甫 見而問曰:‘ 老 莊 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晉書·阮瞻傳》亦載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后常以“三語掾”作為幕府官的美稱。 唐 劉商 《雜言哀悼姚倉曹》詩:“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 宋 蘇軾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 金 元好問 《益父曹弟見過》詩:“從事舊慚三語掾,通家猶記十年兄。”
成語(Idiom):三語掾(sān yǔ yuà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ǔ y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曉三種語言的翻譯官或翻譯人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語掾是由“三”、“語”和“掾”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表示三種語言;“語”表示語言;“掾”表示官員。三語掾指的是通曉三種語言的翻譯官或翻譯人員。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能夠流利翻譯三種語言的人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語掾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具備多種語言翻譯能力的人。在國際交流、外交、翻譯等領域中,三語掾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在多種語言的翻譯工作中表現出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語掾的故事并不是很清楚,但可以推測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的翻譯官或翻譯人員的需要。在古代,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需要一些能夠熟練掌握多種語言的人才來進行翻譯工作,而三語掾就是其中一種能力非常高超的翻譯人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語掾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三語掾,能夠流利地翻譯中文、英文和法文。
2. 這個會議需要一位三語掾來協助翻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三語掾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三個語言的交匯點上,同時使用三種語言進行翻譯工作的場景。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語言學習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的語言,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同時,你也可以了解更多關于翻譯工作的知識,了解翻譯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想成為一名三語掾,能夠翻譯中文、英文和日文。
2. 初中生:她是學校里的三語掾,經常幫助老師翻譯外國人的問題。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能夠成為一名三語掾,為國際交流做出貢獻。
4. 大學生:他的語言能力很強,被稱為三語掾,可以翻譯多種語言。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