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懈
成語(Idiom):隳懈(huī xiè)
發音(Pronunciation):huī x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精神懈怠,意志消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隳懈的意思是指精神上的疲倦和懶散,意志消沉,缺乏動力和決心去完成某項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精神不振,沒有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力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隳懈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據說,楊震任職時,他非常勤奮努力,但有一天他突然變得懶散無為。他的上司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并問他發生了什么事情。楊震回答說,他夢到自己成了一只螞蟻,被人踩死了。從那以后,他變得消沉無力,不愿再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一個人精神懈怠,意志消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隳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隳”是動詞,意為“倒塌,垮掉”,“懈”是形容詞,意為“懶散,無精打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工作效率很低,整天隳懈不前。
2. 志向高遠的人不會因困難而隳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這個成語。例如,將“隳懈”讀作“灰瀉”,聯想到一個人精神懈怠,好像被瀉火灰般無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例如“精疲力盡”、“無精打采”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連續幾天晚上都玩游戲到很晚,第二天上課隳懈不前。
2. 初中生:考試前他沒有好好復習,導致成績不理想,真是太隳懈了。
3. 高中生:他曾經是個很有夢想的人,但是最近變得隳懈無為,不再追求自己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