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基本解釋
◎ 心悸 xīnjì
[palpitation] 心臟受到激烈勞動、感情激動或疾病的刺激時異常快速的搏動
英文翻譯
1.cardiopalmus; {醫} palpitate; palpitation
詳細解釋
(1).心中害怕。《后漢書·梁節王暢傳》:“肌慄心悸,自悔無所復及。” 宋 司馬光 《謝起居減拜表》:“欲辭則實所不支,欲受則自知非分,踧踖心悸,戰兢汗流。” 清 吳偉業 《殿上行》:“公卿繇來畏廷議,上殿叩頭輒心悸。” 冰心 《寄小讀者》六:“我們不必看見,只要聽人說了,就要心悸,夜里要睡不著,或是說夢話的。”
(2).醫學上指由病理引起的心臟跳動加速、加強和節律不齊的癥狀。正常人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也可有這種現象。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上》:“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宋書·何偃傳》:“ 竣 時勢傾朝野, 偃 不自安,遂發心悸病,意慮乖僻,上表解職,告醫不仕。”
成語(Idiom):心悸(xīn jì)
發音(Pronunciation):xīn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心跳加速,感到緊張、恐懼或不安的心理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心悸是指由于恐懼、緊張、激動等原因,心臟跳動加快,使人感到不安或恐懼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常伴隨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生理反應。心悸是一種常見的情緒表達,可以是因為害怕、緊張、興奮、焦慮等原因引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心悸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在緊張、恐懼或不安的情況下的心理狀態。它可以用來描述考試前的緊張、面對困難時的恐懼、遇到突發事件時的不安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心悸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學理論。據說,心悸是由于心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一種癥狀。古代醫學家認為,心臟是人體的主宰,心臟的功能失調會導致心悸。因此,心悸成為了形容人們心理緊張、恐懼的狀態的一個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心悸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形容詞“心”表示心理狀態,名詞“悸”表示心跳加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考試,他心悸不安,手心冒汗。
2. 看到那只大蛇,我心悸得幾乎要暈倒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將形狀類似的字“心”和“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心臟加速跳動的形象。可以想象自己在緊張的情況下,心臟跳得很快,感到心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心理狀態相關的成語,如“心煩意亂”、“心事重重”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考試前,小明的心悸得厲害,但他還是努力克服了緊張情緒。
2. 中學生(13-18歲):面對老師的批評,小紅的心悸得厲害,她下決心改正自己的錯誤。
3. 大學生(19-22歲):畢業論文即將截稿,小李的心悸得讓他無法入睡,他加班加點地修改論文。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面試前,小王的心悸得讓他難以平靜,但他靠著自信和準備克服了緊張情緒。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