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袒
基本解釋
◎ 右袒 yòutǎn
[show partiality for] 對一方偏向、袒護
詳細解釋
(1).脫右袖,露出右臂、右肩。《漢書·高后紀》:“ 勃 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為 呂氏 右袒,為 劉氏 左袒。’軍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義者一方。 宋 岳珂 《百韻詩》:“虜焰猶繁熾, 吳 都忽震驚。東巡傳警蹕,右袒半公卿。” 清 李漁 《義士李倫表傳》:“詎意集眾之令未下,而所屬文武已先易服以示右袒。”
(2).脫右袖,露出右臂、右肩。佛教禮儀之一。 晉 慧遠 《沙門袒服論》:“佛出於世,因而為教。明所行不左,故應右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釐國》:“時 三菩伽 於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譁!欽哉,念哉!’”
成語(Idiom):右袒
發音(Pronunciation):yòu t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偏袒、偏向某一方,不公正對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右袒是由“右”和“袒”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右”表示偏向、偏袒,而“袒”表示偏袒一方。整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偏袒某一方,不公正對待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右袒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處理事情時偏袒某一方,不公正對待其他人,尤其是在權力和利益面前。可以用于批評某人的不公正行為,或者提醒他人要公正地處理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兩個人因為爭奪一塊地而發生糾紛。其中一個人是官員的親戚,而另一個人是普通百姓。官員為了偏袒自己的親戚,不公正地判定了糾紛的結果。后來,人們用“右袒”來形容這種偏袒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右袒”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右”和動賓短語“袒”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明顯右袒了他自己的親戚。
2. 這位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右袒了被告方,完全不公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成語“右袒”。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將身體向右傾斜,表示偏袒一方,不公正對待其他人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左袒”、“偏袒”等,來擴展對偏袒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班級活動中右袒了他最喜歡的學生。
2. 初中生:班長在班級選舉中右袒了他的朋友,不公平!
3. 高中生:政府官員在處理土地糾紛時右袒了有權勢的一方,讓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