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基本解釋
[釋義]
(形)疏忽,不注意。不要太~。(作謂語)
[同義]
疏忽
[反義]
小心、精心
近義詞
反義詞
詳細解釋
◎ 大意 dàyì
[general idea] 大概的意思,基本的意義
◎ 大意 dàyì
[careless] 不經意、不仔細、疏忽
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1).大概的意思;要義。《管子·宙合》:“茍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粗知大意,又不委曲。” 宋 蘇軾 《禮以養人為本論》:“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也。” 巴金 《文學的作用》:“我沒有留底稿,不過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記。”
(2).大志。《后漢書·耿弇傳》:“ 弇 因説護軍 朱祐 ,求歸發兵,以定 邯鄲 。 光武 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王先謙 集解引 周壽昌 曰:“大意,即大志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縣囚繫數百人, 畿 親臨獄,裁其輕重,盡決遣之,雖未悉當,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宋 曾鞏 《寄舍弟》詩:“士固有大意,秋毫豈能干!”
(3).謂疏忽,不經意。 魯迅 《偽自由書·言論自由的界限》:“即使有了言論自由的明令,也千萬大意不得。” 巴金 《關于<龍虎狗>》二:“敵機好久不來轟炸,大家也就大意了。”
成語(Idiom):大意
發音(Pronunciation):dà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事物的總體把握或整體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意是指對某事物或某種情況的總體把握和整體意義,而不是對細節或具體內容的關注。它強調對整體的把握和理解,能夠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和核心要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意常用于描述理解文章、演講、會議或其他形式的表達時,不關注具體細節,只關注主要意義或要點的把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的總體了解或把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其原文為“大意,重要也”。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了漢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大”表示“重要”的意思,“意”表示“意義”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沒有詳細解釋,但是我能夠理解他的大意。
2.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要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
3. 雖然他的表達方式不夠清晰,但是我還是能夠理解他的大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大意”與“重要的意思”聯系起來記憶。同時,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將其解釋出來,加深對其含義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大意”相關的成語,如“一言以蔽之”、“一覽無余”等,以擴展詞匯量和對語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話我聽不太懂,但是我能夠理解她的大意。
2. 初中生:雖然我沒有讀完整篇文章,但是我能夠抓住它的大意。
3. 高中生:盡管這個問題很復雜,但是我還是能夠理解它的大意。
4. 大學生:雖然我沒有完全理解教授的演講,但是我能夠把握它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