獮猴桃
獮猴桃(xiǎn hóu táo)
發音:xiǎn hóu táo
基本含義:指人或事物表面上看似美好,實際上卻有欺騙性或虛假的一面。
詳細解釋:獮猴桃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傳說。相傳,有一只猴子看到樹上長滿了美味的桃子,但桃子卻離他太高,無法夠到。一只狐貍看到猴子的困境,便對猴子說:“我可以幫你夠到桃子,但是你必須把桃子分一半給我。”猴子答應了狐貍的要求,狐貍將猴子扔到地上,獨自享用了所有的桃子。猴子因為貪婪而上當受騙,從此成為人們口中的“獮猴桃”。
使用場景: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物表面上看似美好,實際上卻有欺騙性或虛假的一面。常用于批評和警示他人不要被表面的誘惑所迷惑。
故事起源:獮猴桃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旨在告誡人們不要貪婪、不要輕信他人的花言巧語。
成語結構:由“獮”、“猴”和“桃”三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給人的印象一直很好,但實際上是個獮猴桃,不能輕易相信他。
2. 這個產品的廣告很誘人,但是買回來才發現是個獮猴桃,質量很差。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將“獮猴桃”與猴子被狐貍欺騙的故事聯系起來,形象地理解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畫餅充饑”、“鏡花水月”等,了解它們的故事起源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以前覺得玩具廣告上的東西很好玩,但是買回來才發現是個獮猴桃,根本玩不了。
2. 初中生:他看起來很友好,但是我聽說他經常背后說別人的壞話,真是個獮猴桃。
3. 高中生:很多人被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所迷惑,不知道真相,真是個獮猴桃。
4. 大學生:我以前覺得這個公司的待遇很好,但是入職后才發現是個獮猴桃,根本沒有想象中的好。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獮猴桃”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