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伐
攘伐(ráng fá)
發音:ráng fá
基本含義:指消滅、驅逐敵人。形容用武力消滅敵人或驅逐敵人。
詳細解釋:攘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攘指驅逐、消滅,伐指征伐、打擊。攘伐表示用武力來消滅或驅逐敵人,使自己安全或獲得勝利。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用武力解決問題或消除敵對勢力。
使用場景:攘伐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戰爭、斗爭或解決敵對問題的情境。比如,可以用于描述一個國家對外發動戰爭,或者用于形容一個團隊或個人不畏困難,勇往直前地解決問題。
故事起源:攘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二》一書中。當時,齊國的貴族鮑叔牙擔任了齊國的軍事首領。他奉命去征伐敵國楚國。在戰斗中,鮑叔牙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最終成功地攘除了楚國的侵略勢力。從此以后,攘伐這個成語便開始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攘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形式為“攘 + 伐”。
例句:
1. 我們要團結一致,共同攘伐貧困和不平等。
2. 這個國家發動了一場戰爭,希望能夠攘伐鄰國的侵略勢力。
記憶技巧:攘伐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攘伐的發音與“讓發”相連,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發型,不惜用武力打擊那些想破壞他發型的人。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攘伐的意思。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戰爭和軍事策略的知識,可以進一步了解攘伐這個成語的背景和使用情況。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戰爭和軍事相關的成語,以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攘伐“懶惰”,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我們要攘伐“欺凌”,保護弱者,維護校園安全。
3. 高中生:我們要攘伐“不公平”,爭取平等的機會和待遇。
4. 大學生:我們要攘伐“腐敗”,推動社會進步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