柁子
成語(Idiom):柁子(tuó zi)
發音(Pronunciation):tuó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人誤會或冤枉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柁子”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魯人請殺其君,君之柁也。”成語中的“柁子”指的是柁車上的人,因為柁車上的人被誤會為叛逆者而被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被人誤會或冤枉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達被冤枉或被誤會之時,可以用來表達自己遭受冤屈的感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柁子”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魯國的君主受到了一些人的陷害,他們請殺君主,但是君主的柁車上的人被誤會為叛逆者而被殺。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被誤會或冤枉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是“柁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冤枉成了柁子,一直在為自己辯解。
2. 她被人誤會為小偷,成了柁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柁子”聯想成柁車上的人,表示被誤會或冤枉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冤枉好人”、“委曲求全”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被同學冤枉成了柁子,很生氣。
2. 初中生:她在班級里被誤會為考試作弊,成了柁子。
3. 高中生:他被老師冤枉成了柁子,一直在為自己辯解。
4. 大學生:她在社交媒體上被人誤會為盜用他人作品,成了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