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
成語(Idiom):饅頭
發音(Pronunciation):mán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多口少,供不應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饅頭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面食,外形圓潤,中間有一刀口。這個成語比喻供不應求,需求遠遠超過供應的情況。形容人多口多,資源不足,無法滿足需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商品或服務供不應求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短缺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饅頭”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故事中,梁山好漢李逵到了東京城,看到饅頭攤前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李逵問攤主:“這么多人,饅頭夠賣嗎?”攤主回答說:“饅頭不夠,只能給每人半個。”李逵聽后大喜,覺得這里的人多口少,饅頭供不應求,于是決定留在東京城,因此形成了“饅頭”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饅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款新手機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真是饅頭一樣供不應求。
2. 這個地區的水資源非常有限,供水一直都是饅頭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饅頭”這個面食,想象在一個人山人海的饅頭攤前,人們爭相購買,但饅頭供不應求的情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供需關系相關的成語,如“一鳴驚人”、“大材小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學校午餐的饅頭真好吃,可是每個人只能吃半個,真是饅頭。
2. 初中生:最近很多人都在追這部電視劇,但是票都賣光了,真是饅頭啊。
3. 高中生:大家都在搶購限量版的鞋子,但是供不應求,真是饅頭一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