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量
基本解釋
[釋義]
(1) (動)不用尺而用手、繩、棍等大概地量一量。
(2) (動)比試。
[構成]
并列式:比+量
[例句]
比量大小。(作謂語)不用比量;這衣服肯定合適。(作謂語)
英文翻譯
1.take rough measurements (with the hand, a stick, string, etc.); make a gesture of measuring
詳細解釋
◎ 比量 bǐliang
(1) [measure roughly]∶不持尺而大致比劃度量
(2) [have a competition]∶較量
謂等量齊觀。 唐 李嘉祐 《送舍弟》詩:“老兄鄙思難儔匹,令弟清詞堪比量。”
(1).比較。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世人但見跨馬被甲,長弰彊弓,便云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唐 元稹 《當州京官及州縣官職田公廨田并州使官田驛田等狀》:“若是京官上司職田,又須百姓變米雇車般送,比量正稅,近於四倍加徵。”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環(huán)顧 中國 ,比量是非,斷定他是阻礙新文化的罪魁禍首。”
(2).比照。《舊唐書·楊收傳》:“時諂神貪君之私,用此謬禮,改造神主。比量 晉 事,又絶非宜。”
(3). 印度 因明學術語。猶推理。以一定的理由(即“因”)為媒介,從已知經驗推到未知事物。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五官感覺,惟是現(xiàn)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覺,兼有非量、比量。初知覺時,猶未安立名言,故曰‘心徵之而無説。’”
(4).謂比照著某物量。《西游記》第十四回:“ 行者 遂脫下舊日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身體裁的一般。”
(5).謂不用尺而用手、繩、棍等大概地量一量。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八:“ 老田頭 一邊說,一邊還用手比量著。”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八章:“她甩開手,和 郭祥 并著膀比量著。”
成語(Idiom):比量 (bǐ lià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bǐ l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較大小、多少或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量是指通過比較來判斷大小、多少或程度的行為。它可以用來描述物體的大小、數量或者事物的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量常用于描述物體的大小或數量,也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的程度。例如,我們可以用比量來形容一個人的身高、一個物體的重量、一個家庭的財富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量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衡量和評價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不同的尺度、器具和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或程度。比量成語的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對于衡量和評價的重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量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比”和“量”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身高和體重都比量高一些。
2. 這個箱子比量輕,我可以輕松搬動。
3. 他的財富比量大,是個富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比如,想象一個人在用尺子來比較物體的大小,或者想象一個人在用秤來比較物體的重量。這樣的聯(lián)想可以幫助你記住比量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如果你對比量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衡量和評價的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國人的衡量方法和工具,以及他們對于大小、多少和程度的重視,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比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這只小狗比量小,可以放在我的口袋里。
2. 小學生:我的書包比量重,每天背著都很辛苦。
3. 初中生:這個城市的人口比量多,交通擁堵問題很嚴重。
4. 高中生:這個公司的市值比量龐大,是行業(yè)的巨頭之一。
5.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影響力比量大,將對整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比量這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