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佚
成語(Idiom):放佚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放蕩、放縱、放肆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放佚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人行為放蕩、放縱、放肆的狀態。通常用來批評或警示那些過度放縱自己,不受約束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放佚適用于各種情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等方面。常常用于貶義的語境中,表示對某人行為不端的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放佚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原文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說,我還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熱衷于放縱欲望的人。后來,放佚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的放縱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佚由兩個漢字組成,放和佚。放意為放縱、放蕩,佚意為放肆、放縱。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放佚這個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年輕人總是過著放佚的生活,沒有任何責任感。
2. 他的行為放佚不羈,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放佚與放縱、放蕩的意思聯系起來,聯想到一個人在放縱自己的行為時會變得放佚不羈。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放佚相關的成語,如放蕩不羈、放肆妄為等,可以深入理解這種放縱行為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總是放佚不羈,經常遲到早退。
2. 初中生:有些學生在青春期時會放佚不羈,需要引導和教育。
3. 高中生:年輕人應該明白,放佚不羈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遠離目標。
4. 大學生: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但也要避免過度放佚,保持適度的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