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立
基本解釋
孤立;單獨存在。《三國志·蜀志·郤正傳》:“少以父死母嫁,單煢隻立,而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晉 陶潛 《命子》詩:“嗟余寡陋,瞻望靡及。顧慚華鬢,負影隻立。” 南朝 宋 鮑照 《字謎》之二:“乾之一九,隻立無偶。” 清 周亮工 《冠五將別五鼓放筆》詩:“隻立心誰許,旁觀目共存。”
成語(Idiom):只立
發音(Pronunciation):zhǐ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只立指的是只有一個立場或觀點。表示堅定的立場或態度,不偏不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只立表示一個人在某個問題上只有一個立場或觀點,不動搖也不改變。這個成語強調了堅定的立場和態度,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只立也可以表示一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不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只立常用于討論、辯論和爭論的場合,用來表達堅定的立場和態度。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對某個問題或事情的堅持和不動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只立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平津侯列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平津侯公孫衍在接受劉備的招降后,公孫衍的兒子公孫智勸父親效忠劉備。公孫衍回答說:“君主千里外,將軍在近,吾主尊賢,吾將尊賢,吾主貴士,吾將貴士,吾主待士,吾將待士。”這句話表達了公孫衍只有一個立場,即無論主公如何待士,自己也會如何待士。這個故事中的“吾將待士”后來演變為成語“只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只立是由“只”和“立”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只”表示唯一、獨一無二,強調只有一個立場或觀點;“立”表示立場、觀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只立一個立場,不會改變。
2. 我們應該只立正確的觀點,不受他人的影響。
3. 在這個爭論中,他只立一個立場,堅持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只”和“立”兩個字分開記憶,然后將其聯想成一個人只站在一個地方,表示堅定的立場和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立場、觀點相關的成語,如“堅持己見”、“態度堅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只立一個立場,要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
2. 初中生:他只立一個立場,認為自己是對的,不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3. 高中生:在這個問題上,我只立一個立場,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