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辭
基本解釋
1.亦作"冗辭"。
2.謂不當而無用的言辭。
成語(Idiom):冗辭
發音(Pronunciation):róng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多余、冗長,缺乏簡潔明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冗辭是由“冗”和“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為言辭冗長、多余,缺乏簡潔明了的特點。冗辭通常用來形容文章、演講或言辭等過于啰嗦、繁瑣,不言簡意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冗辭常用于批評或指責他人在表達時過于冗長、啰嗦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自嘲或幽默地描述自己在表達時過于啰嗦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冗辭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文學家杜甫的一首詩。杜甫在詩中寫道:“冗辭繁賦寄書信,青樓夜泊有誰知。”這里的“冗辭”指的是杜甫寫的長篇賦文,表示自己的作品過于冗長而不容易被人理解。這首詩成為了冗辭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總是冗辭連篇,讓人聽得煩不勝煩。
2. 這篇文章不要用冗辭來裝飾,簡潔明了才能更好地表達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冗辭記憶為“冗長的辭職信”,通過聯想來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冗辭相近的成語,如“累贅”、“啰嗦”等,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冗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為什么我們寫作業的時候不能太冗辭?
2. 初中生:我覺得這篇文章有些冗辭,可以刪減一些廢話。
3. 高中生:我寫的這篇演講稿被老師批評說冗辭太多,需要精簡一下。
4. 大學生:在寫論文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冗辭,以免增加讀者的閱讀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