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瞽
成語(Idiom):盲瞽(máng gǔ)
發音(Pronunciation):máng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缺乏眼力或見識,對事物認識不清楚或不準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盲瞽是由“盲”和“瞽”兩個字組成,表示對事物缺乏了解、視力或見識不足的狀態。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認識、理解或判斷事物時缺乏準確的眼力和洞察力,往往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盲瞽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對某個領域或某個問題缺乏深入了解,只憑膚淺的表面現象做出判斷。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經驗和見識,只憑直觀感覺或片面的觀點做決策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盲瞽”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名叫鄭莊公的國君,他因為年老眼花,視力不佳,所以被稱為“盲瞽鄭”。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衍生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盲瞽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形容詞“盲”和“瞽”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項目的了解很淺,完全是盲瞽一場。
2. 不要光憑第一印象就下結論,否則容易陷入盲瞽的誤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盲瞽”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盲”和“瞽”兩個字與視力不佳相關聯。可以想象一個人戴著眼罩(盲)和眼鏡(瞽),因為視力不好,所以對事物認識不清楚,容易陷入盲瞽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視力、眼睛相關的成語,如“目不識丁”、“瞎子摸象”等,可以幫助加深對盲瞽這個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業寫得很隨意,完全是盲瞽一場。
2. 初中生:她對這個問題的了解太膚淺了,簡直是盲瞽。
3. 高中生:在做決策時,不能只憑盲瞽,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