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狄
基本解釋
古代對北方部族的泛稱。《墨子·節葬下》:“昔者, 堯 北教乎八狄。”《淮南子·修務訓》:“故 秦 、 楚 、 燕 、 魏 之歌也,異轉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聲而皆悲;一也。”《北史·高麗傳》:“若夫九夷、八狄,種落繁熾。”
成語(Idiom):八狄(bā dí)
發音(Pronunciation):bā d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八個外族的名字,泛指外族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八狄是古代中國對八個外族的統稱,包括東狄、南狄、西狄、北狄、東夷、南夷、西戎和北狄。這八個外族分布在中國周邊地區,與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八狄成語在古代常用來泛指外族人,或者用來形容外族人的特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八狄成語常用于描述外族人的特征或者與外族人相關的事物。可以用來形容外族人的風俗習慣、服飾特點、語言習慣等。也可以用來形容外族人與漢族人之間的文化差異、交流互動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八狄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九年》中,描述了當時周王室與八個外族的關系。在古代,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外族有往來交流,八狄成語就是對這些外族的統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八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八”和“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衣著和舉止都很奇特,看起來像是八狄中的人。
2. 這個地方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八狄,文化多樣性很豐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八狄”與外族人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八個外族人聚集在一起,他們的特點和文化都不同,形成了八狄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八狄成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應用,了解八個外族的具體特點和地理分布情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與外族的交流互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有很多外國小朋友,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就像八狄一樣多樣。
2. 初中生:我喜歡研究不同國家的文化,尤其是八狄的文化差異很有意思。
3. 高中生: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我們有機會與來自八狄的學生交流,互相學習了解彼此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