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匱
成語(Idiom):貌匱
發音(Pronunciation):mào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相貌貧乏或者外表不好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貌指相貌,匱指匱乏。形容人的相貌貧乏或者外表不好看,缺乏美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相貌不佳,或者描述外表不好看的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年》。當時,齊國的宣公派遣使者去晉國,使者的相貌不佳,晉國的人都嘲笑他。回到齊國后,宣公非常生氣,責問使者為何沒有與晉國人爭辯。使者回答:“我是齊國的使者,代表的是國家,不應該與他們爭吵。我只需要完成任務就可以了。”宣公聽后,感嘆道:“使者雖然貌匱,但是言行光明。”從此,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人的相貌貧乏,但言行正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相貌貌匱,但是他的內心非常善良。
2. 這幅畫的畫面貌匱,但是卻能引人深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貌匱”與“毛魁”相連,聯想成一個相貌不好看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相貌相關的成語,如“貌合神離”、“貌似強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臉上有很多痘痘,看起來很貌匱。
2. 初中生:雖然她的相貌貌匱,但她的氣質非常好。
3. 高中生: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不要只看相貌而忽略了一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