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哀
成語(Idiom):志哀(zhì āi)
發音(Pronunciation):zhì 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志哀源自《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原意為“志心哀悼”。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悲痛之情,表示內心深切的同情和哀悼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表達對逝去的人或事物的哀悼之情。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悼念儀式、哀悼文章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莊公二十九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597年,齊國君主莊公去世,他的臣子們對他的去世感到非常悲痛,紛紛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情。其中一個叫子產的臣子說:“臣聞君子志心哀悼,故稱之為志哀。”從此,志哀成為了一個表示哀悼之情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國家領導人去世的時候,全國人民都表達了對他的志哀之情。
2. 他在演講中表達了對受災地區的志哀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志哀”與“悲哀”聯想在一起,因為志哀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哀悼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悲痛和哀悼相關的成語,如“哀鴻遍野”、“悲天憫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志哀地看著小鳥掉在地上,心里很難過。
2. 初中生:聽到老師說班里的同學生病了,我感到很志哀。
3. 高中生:看到新聞報道說地震中有很多人失去了家園,我對他們表示深深的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