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潰兵游勇
發音(Pronunciation):kuì bīng yóu y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兵和游勇,形容軍隊士氣低落,潰散逃亡的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潰兵游勇是由“潰兵”和“游勇”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潰兵”指士兵潰散逃亡,士氣低落,無法戰斗;“游勇”指戰斗力較強的游擊隊員或散兵游勇。這個成語形容軍隊士氣低落,士兵紛紛逃散,無法組織有效的戰斗,喪失了戰斗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潰兵游勇一般用來形容軍隊士氣低落,無法有效組織戰斗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集體或組織內部士氣低落,紀律松散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書記載,潰兵游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當時,南北朝之間的戰爭頻繁,士兵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動蕩,士氣低落,很多士兵紛紛逃亡或加入游擊隊,形成了潰兵和游勇。因此,潰兵游勇成為了形容軍隊士氣低落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Verb + Object + Object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軍隊士氣低落,出現了大量的潰兵游勇。
2. 這支隊伍的紀律松散,士氣低落,已經變成了一支潰兵游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潰兵游勇”與軍隊士氣低落,士兵逃散的情景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圖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軍隊士氣相關的成語,如“士氣高昂”、“士氣如虹”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戰斗中,士兵們士氣低落,變成了一群潰兵游勇。
2.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戰爭時期,出現了潰兵游勇的情況。
3. 高中生:這個組織內部紀律松散,士氣低落,已經變成了一支潰兵游勇。
4. 大學生:戰爭中,潰兵游勇的出現會給軍隊的作戰帶來很大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