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器
基本解釋
(1).官家的器物。亦指持官家器物之人。《周禮·天官·閽人》:“凡內人、公器、賓客,無帥,則幾其出入,以時啟閉。”
(2).共用之器。多用于比喻。《莊子·天運》:“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生之蘧廬也。” 郭象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唐 高彥休 《唐闕史·崔相國請立太子》:“崇高之名,博施之利,天下之公器也。”此喻名利。《新唐書·讓皇帝憲傳》:“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舊唐書·張九齡傳》:“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 唐 王維 《獻始興公》詩:“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此喻太子之位、官爵。《資治通鑒·漢文帝十年》:“﹝ 司馬光 曰﹞:‘臣愚以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此喻法制。 明 王衡 《鬱輪袍》第四折:“我只道天下惟有文章公器,稱得斤播得兩。” 劉半農 《奉答王敬軒先生》:“文字是一種表示思想感情的符號,是世界的公器。” 黃節 《李氏焚書跋》:“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王者徇一己之好惡,乃欲以權力過之,天下固不怵也。”此喻文章、文字、學術。
(3).比喻國家的有才能的人。 唐 劉長卿 《題冤句宋少府廳留別》詩:“世上無此才,天生一公器。” 唐 白居易 《除韋貫之平章事制》:“某官 韋貫之 ,溫重明正,國之公器,當官必守,臨事能斷。”
成語(Idiom):公器(gōng qì)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共的儀器、工具或設備。也指公共事務中的法律、規章、制度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器指的是為公共利益而設立或使用的工具、儀器,也包括公共事務中的法律、規章、制度等。公器的使用應當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公共事務中的公正、公平原則,也可以用來批評違反公平原則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器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原文是“公器私用,自取滅亡”。這個故事講述了平津侯主父列在任職期間,濫用公共財物,最終導致自己的滅亡。從此,公器成為了指代公共事務中的法律、規章、制度等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器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公”和“器”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公司的財務報表應該是公器,不應該被任何人篡改。
2. 在公共場合,我們應當遵守公器,不偏袒任何一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器”這個成語與公平、公正的概念聯系起來,通過將其與公共事務中的法律、規章、制度等聯系在一起,加深記憶。可以通過制作閃卡、寫下例句等方式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公器相關的成語,如“公而忘私”、“公正無私”等,以加深對公平、公正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守公器,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會成員,我們要公正地處理同學們的問題,做到公器公正。
3. 高中生:在選舉中,我們應該投票給那些真正為公眾利益著想的候選人,不能被個人利益所左右,要堅守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