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ǎn qiú zhū jǐ ㄈㄢˇ ㄑㄧㄡˊ ㄓㄨ ㄐㄧˇ反求諸己(反求諸己)
◎ 反求諸己 fǎnqiúzhūjǐ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instead of sb. else] 求:尋求。諸:“之于”的合音。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別人
發而不中,則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禮記》
詞語解釋
fǎn qiú zhū jǐ ㄈㄢˇ ㄑㄧㄡˊ ㄓㄨ ㄐㄧˇ反求諸己(反求諸己)
猶反躬自問。謂從自己方面找原因。《孟子·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宋 程頤 《周易程氏傳》卷三:“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子夏 篤信圣人, 曾子 反求諸己。”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反求諸己
成語(Idiom):反求諸己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qiú zhū j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反思自身問題,尋找解決辦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求諸己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在面對問題、困難或挑戰時,不去怪責他人或外部環境,而是首先反思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成語強調了個人的主動性和責任感,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求諸己常常用于鼓勵他人在面對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審視自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它也可以用于提醒自己要勇于承擔責任,不要總是抱怨他人或外部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范睢和蔡澤是兩位智者,他們曾經一起到齊國為齊桓公做官。有一次,齊桓公問他們如何治理國家,范睢回答說:“臣以為治國之道在于反求諸己。”他的意思是說,治理國家要先檢討自身,找到問題所在,然后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個故事成為了“反求諸己”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求諸己由“反求”、“諸”和“己”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反求”表示反思、尋求解決辦法,“諸”表示各個、所有,而“己”則代表自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先反求諸己,找到解決的辦法。
2. 不要總是抱怨他人,要學會反求諸己,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反求諸己”:
1. 將“反求諸己”這個成語分成三部分記憶,分別記憶“反求”、“諸”和“己”的含義。
2. 將這個成語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方法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和了解中國的其他成語,例如“知己知彼”、“以己度人”等,這些成語也都與個人思考、自我反省等相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做作業時遇到了困難,老師告訴我要反求諸己,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2. 初中生:在班級合作項目中,我們遇到了困難,老師鼓勵我們要反求諸己,共同找到解決辦法。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意識到要反求諸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4. 大學生:在實習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我知道要反求諸己,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